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7月, 2018的文章

[發展與應用-31] 麻省理工研發 AI 穿牆透視技術

圖片
男性最想得到的超能力之一就是"透視眼",目前 麻省理工學院成功研發出一種新技術,可用於識別並追蹤物體,即使被其他物體遮擋著。 其原理是 利用 無線射頻辨識 設備, 教導  AI   如何分析人的姿勢和運動,讓即使是被牆擋著的人,也能清晰投影在畫面上。 利用AI 讓您獲得「透視穿牆」的能力 麻省理工學院計算機科學與人工智能實驗室(CSAIL)和計算機科學家 Dina Katabi 帶領的團隊,一齊共同研發「 RF-Pose 」AI 人工智能技術。 RF-Pose 的主要組成部分是一個大型無線射頻發射器,它發射的射頻可以穿過牆壁,當 反射 人們身體的 水份 ,藉此偵察人的位置和動作。 圖自\ https://spinoff.com/rfpose 若將該技術配合特定的神經網絡,可將無線射頻信號轉化成人物線條畫,這幅人體線條畫會隨着人走路,靜止,坐下等動作來變成火柴人動畫。 開發人員稱這技術有 83% 的成功率,因此他們有信心,未來這種技術將可用於各種情況,包括協助警察執行任務、救援行動或應用在醫療保健的範疇。 未來將衍生的隱私問題也是一大難題 在特別注重個人隱 私 的現在,也 有部份學者擔憂該技術被應用在日常生活中引發的隱私問題。 卡內基梅隆大學研究員Ginés Hidalgo 表示,和一般攝影機不同,即使有人用它來追蹤他人,一般人也難以察覺。 (取自: UNWIRE . HK 、 https://spinoff.com/rfpose )

[發展與應用-30] 什麼?! AI被解雇了

圖片
人工智慧產業蓬勃發展, 因此不少人害怕自己的工作將會被機器人取代,但近期就出現了AI 被解雇了例子。 AI 助手 業績表現不如預期 根據瑞典媒體《 今日工業 》的報導,最近,瑞典一家線上銀行 Nordnet 正準備讓自家的 AI 員工 Amelia「 下崗 」。 最直接的理由是該 AI 助手的業績表現 沒能達到預期 ,金融業的殘酷由此可見一斑。 在去年夏天的時候, Nordnet 請來了這位享譽全球的 AI 助手 Amelia,和正常的工作人員一樣,它的職責就是説明客戶加快辦理業務的速度,説明客戶完成開戶,並且提高客戶滿意度等,據悉 Ameila 可以識別 100 多種語言的單詞和短語。 「但是它沒能做到這兩點」,Nordnet 執行長 Peter Dahlgren 表示,「我們為客戶帶來了新的嘗試,客戶的反應也還可以,但是沒有獲得壓倒性的好評,所以短期內我們可能把 AI 技術投入到其他業務」。 投入 AI 技術還為 Nordnet 帶來了 更大的支出 ,根據報告 Nordnet 的 2017 年的營業利潤為 2.47 億瑞典克朗,自 2012 年以來的最低水準。 Nordnet 採用的 AI 助手 Amelia 並非是自主開發的人工智慧助手,而是在 2017 年與美國科技公司 IPsoft 合作推出的產品,這家老牌的服務提供者有著 20 年不停創新的歷史,由紐約大學教授 Chetan Dube 創立,去年 IPsoft 的 AI 系統在全球排名第一。 雖然有失敗例子, 但外界還是看好AI領域 Amelia 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好的 AI 系統之一,目前廣泛應用在 醫療 和 金融 行業中。 雖然在 Nordnet 遭遇了失利,但總體上 AI 技術仍然被廣泛看好,包括瑞士信貸和瑞典 S EB 銀行同樣都「聘用」了 IPsoft 公司的 Amelia 智慧助手。 和 Nordnet 的無奈不同,SEB 對 Ameila 可謂是讚不絕口,而 SEB 也憑藉 Amelia 的表現贏得了"AI 行業獎"。 現在看來,人工智慧看來也會面臨「 失業 」的狀況,但和人類員工一樣,如果 AI 正在面臨「下崗」的困境,要麼是它的業績沒有達到預期,要麼就是會被更強力更聰明的 AI 技術取代。 (取自: ifanr 、

[發展與應用-29] 可24小時寫文的小說家 - AI

圖片
隨著科技進步,AI也越來越多功能,不但兼職 24小時秘書 、 新聞 快訊 記者 、 農夫 、 律師助手 等,現在還要開始寫小說了?! AI 小說家 即將出世 在 2017 年 微軟 AI 小冰 所撰寫的詩集出版,就引起熱烈討論,而 AI 寫小說例子也與日俱增。 閱讀習慣良好的日本,就 看中了這樣的商機。 日本電子書商 Books&Company 決定與國外大學合作,訓練 AI 達到專業小說家程度,並出版其作品。 根據《 ITmedia 》報導,該企劃訓練 AI 的方式,首先是以 著名作家 的作品、網站、字典等多元素材作為教師數據,提供給 AI 學習。 之後,為了掌握學習狀況,藉由向 AI 問問題,來進行修正作業。當 AI 能理解自然語言處理中句子的意義和意圖時,就會邁入下一個階段─學習小說的結構。 圖自\ 機器人學習網 具體來說就是提供小說架構數據給 AI,讓它分析結構模式,並產出文章。 這個階段一樣需要經過不斷的修正,直到達到可以出版小說的程度, 最後再交由人類校正後,進行出版。 目前實際進度已完成教師數據的學習以及修正,未來將會準備學習用的數據庫,進行更完整的學習。 AI小說家 未來可跨領域寫作 該公司表示,讓擅長模式化的AI學習過去的名作後,可以期待有效率地產出優良的作品。 而目前正在研發的寫作軟體,也將不局限於小說,預計擴展至 影劇 、 遊戲劇本 等領域。 可能將來書架、網站上熱賣的小說,作者很可能是台電腦呢! (取自: 智慧機器人網 、 數位時代 )

[發展與應用-28] AI能預測何時大限將至?

圖片
人類總對未知的事情感到好奇,古人用易經占卜來預測生死。 (很怕死) 在現代我們則有人工智慧(AI)來告訴我們有多大的機率大限將至,也有 app利用穿戴型裝置來預測壽命 。 Google在最近的一份研究中,透過人工智慧(AI)系統分析病患醫療紀錄,並精準的預測出病患的死亡風險,雖然這項技術可以增加醫療效率,但卻也引起不少人在道德上的擔心,這也是台灣需要注意的問題。 用AI精準預測病患死亡風險 Google近年積極將AI技術導入醫療領域,2018年5月與史丹佛大學、芝加哥大學、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,共同研究一款可以預測病患死亡率的AI模型。 在研究報告中以一個案例作為例子,一名患有乳腺癌末期的病患,到院預估該名病患住院期間死亡的機率為9.3%,不過Google AI分析後認為死亡風險高達19.9%,後來這名病患在入院兩周後去世。 而跟過去許多AI系統不同的是,這些數據中還包括了醫生的手寫筆記, 展現了不同以往 處理資訊 的能力。 這套系統不只可以預測病患的死亡率,還能預測病人會在醫院 住多久 、 未來再次入院 的機率。 預防甚於治療,智慧醫療成趨勢 我們總說預防勝於治療,因此Google 旗下人工智慧公司DeepMind ,在2018年初就跟美國退伍軍人事務部合作。 這項合作主要著力在 急性腎損傷 (AKI)研究,據統計有11%的死亡是由於病情惡化不能及時得到確認造成的,而老兵很常做的髖關節置換手術,就很容易造成急性腎損傷,而急性腎損傷發病前幾乎沒有明顯的徵兆。 透過機器學習,DeepMind移除可辨識個人身分的資訊後進行分析,進一步 預測發病機率 ,以及病情惡化的風險因素,目標是希望未來可以在預防性醫療上做出更多共獻,挽救更多人的性命,以及節省醫療資源。 隱私、道德怎麼平衡? 文書、資料處理占據醫療診斷很多的時間,透過AI的協助可以讓醫生 提升效率 , 減少人為失誤 完成診斷治療。 然而能夠進一步預測死亡率也引發不少道德討論,包括AI技術的使用時機、有權使用的範圍,甚至可能引發不必要的恐慌,另外醫療保險也可能受到影響。 在智慧醫療、大數據分析的蓬勃發展下,「隱私」也成為一大隱憂,去年七月英國資訊委員會(ICO)指出,Google旗下DeepMind與英國國民醫療保健系統(NHS) 在沒有經過病患同意的情況下

[發展與應用-27] 中醫AI應用!打造藥材辨識App

圖片
圖自\ 數位時代 AI 醫療議題持續發燒,被看好是最有前(錢)景的人工智慧應用領域之一。 特別在台灣,行之有年的全民健保制度,累積了龐大、系統性的 醫療數據 ,為AI提供了源源不絕的「燃料」,但目前這些討論多以西醫為主,同為健保體系的中醫,卻鮮少被關注。 而事實上, 中醫 在台灣的可近性及利用率甚高,大多數民眾都曾接受過中醫診治,或服用過中藥,當傳統醫學遇上AI,有哪些可能的切入點呢? 手機App一掃 快速辨識易混淆中藥 受限於地形、氣候等因素,台灣的中藥材產量極少,大都仰賴國外供應,每年數萬噸 中藥材進口 量中,高達九成來自中國,黑心中藥問題時有所聞。 成大資工系副教授藍崑展說,海關在檢驗中藥時,多半一手拿著圖鑑對照,但如果遇到連圖鑑也幫不上忙的時候呢?而消費者對中藥不熟悉,像是山藥和木薯、黃耆和紅耆、人蔘和西洋蔘等,都很難從外觀一眼分辨,可能被不肖業者矇騙,買到實際上價格、療效都差一大截的仿冒品。 舉例來說,黃耆為補氣諸藥之最,台灣人在冬令進補時,總愛加上幾片,但黃耆有濃濃的豆腥味,市面上打著黃耆名號的,其實不少是以腥味較淡、口感較甜的紅耆充數,但兩者的成分、藥理活性和臨床療效等皆有一段差距。 為了加速海關檢驗效率和準確度,藍崑展與中國醫藥大學中國藥學暨中藥資源系教授張永勳合作,找來易混淆的24種中藥材樣本,拍了2400張照片,逐一建檔後,再運用 深度學習 的 卷積神經網絡 技術,建立手機中藥辨識系統。 未來,他們希望擴大中藥種類,讓海關或民眾透過研發中的手機App拍照,只要幾秒鐘,即可確認中藥材的品名、療效等。 發展中醫AI應用,台灣優勢多 傳統中醫以「望、聞、問、切」四診,做為診斷疾病的方法,相較於西醫以疾病(disease)治病,中醫則是以症狀(symptom)來治病,而從觀察症狀到開出解方的過程,是中醫最重要的辨證論治,跟臨床有很大關係。 不過,也是因為中醫特別強調每一個人不同辯證的過程,標準化、科學化程度低,一般大眾對中醫的治療方式仍較不信任。 但事實上,藍崑展觀察,台灣發展中醫AI應用,具有先天優勢,「很多研究我們贏不了國外,它們的資源多太多了」,但中醫的資料文獻以中文為主,加上台灣在ICT(資訊與通訊科技)、醫材技術上的基礎, 「多數中醫的診斷和治療都是非侵入式,用一些感測器就可以做出產品

[發展與應用-26] AI 秘書協助會議排程資料蒐集

圖片
現代人很少在使用紙本行事曆了,取而代之的是 手機中的行事曆APP,就有公司結合AI讓你隨身帶著數位秘書出門。 Google  日曆新功能「非上班模式」 如果有人在你設定的 「非上班模式」時段內, 寄給你會議通知或是排工作時段,Google  日曆會自動幫你回絕。 Google 日曆利用 AI 學習,針對非「朝九晚五」的工作族群,根據已經安排好的「工作時段」跟「非工作時段」,還能夠預排或告知你下禮拜的固定行程。 新的網頁版 Gmail 從小細節著手,將 Gmail 結合 Google  日曆,譬如你可以在收件匣中將信件標示日期,就能加入 Google  日曆裡;或是在收件匣右欄就可以打開日曆、Google Tasks 等功能,還可以把信件拉到日曆裡。 Accompany打造 AI 數位秘書 曾被外媒評為「2018年發展最值得期待新創」之一的Accompany,是一家透過人工智慧(AI)協助 會議排程 、資料 蒐集 的公司。 一開始Accompany的服務主要鎖定高階主管,透過AI 整合 大量工作資訊,協助會議排程、整理資料、管理人脈的工具,能力幾乎可媲美一位真人秘書,能幫助小規模、沒有預算聘請額外行政人力的公司使用。 Accompany能做的不僅是彙整簡單的資料,系統可依據用戶需求,彙整與工作目標相關的所有新聞、檔案庫資料,用最短的時間完成一份 精煉的資料報告 ,幫助用戶快速的準備會議資料,目標是希望成為商務人士訊息整合平台首選。 -取自: 科技報橘 、 數位時代